股價再歷史低點區間時,爆大量!

這個經驗大概要從多年前操作 聯德-KY(4912) 說起,

當時在逛PTT Stock版看到有人分享這隻,覺得營運穩定,獲利不錯,

每年獲利4元以上,配息3元以上,營運也很有成長空間,

跟Google有合作伺服器散熱模組、學川湖做伺服器滑軌到後續還打入蘋果! 等…

(日後再寫一篇當初研究的分析,今日著重思考籌碼)。

聯德-KY(4912)

大概是從2014/3月 50多開始進場,參加了3次股東會,到120時覺得財報很怪,

加上營收不佳就出場(結果抱三年多,後面錯失還有一倍多的漲幅….)。

當時會抱很久的原因除了營運預估都一直很不錯,那時估計應該會賺一個股本,

另外2013/10、2014/4月,在股價還算低點區間時出現爆天量,而且還是兩根!

印象當時直覺是此股不單純,所謂量先價行,尤其又經過之前新高後整理兩年

搭配營運轉強,基本上底部翻,底部起漲機率很高!

通常這類股票我自己經驗來說就是先看看歷史高點在哪?

如果有不錯的空間3-5成以上,那我是一定會想先佈局的。

之後再追蹤幾年內還有後續的新聞,檢視營收財報推估未來EPS區間

給定一個本益比區間,去評估是否可以過那個高點

如果評估可以,就是區間找機會買進更多,並靠著配股配息,好好存著這隻成長股。

因為這隻的經驗,讓我後續在選股時看到不錯的股票都會看看有沒有這個爆天量情況。

如果有通常我都會蠻興奮的,因為也許又是一個高機率賺錢的機會。

很多人常常再說股票是有內線再玩的啦?

也許吧,但一般人有機會找到蛛絲馬跡嗎?

其實是有機會的,就像這篇提到的底部爆天量,以及另一篇談內部人與大股東質押

散戶是可以透過細微的觀察來發現一些事情的,

從簡單的心理思維來說,為什麼那個時間點會出天量、內部人大股東會質押?

尤其是在一些冷門股,撇開亂炒作來看,

如果你是事先知道些什麼利多,會不會想分杯羹?

就像如果你知道哪裡荒郊野外未來幾年會大開發,你會不會拚死也要弄錢去買塊地?

以下再列出幾個有此情況的作為參考

建準(2421)

久元(6261)

萬達光電(5220)

茂生農經(1240)

談內部人與大股東質押

一般來說都會講要避開內部人與大股東高質押的股票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時常常會是個賺錢的機會!

在每個月或每季選一些股票放名單的時候,

偶爾會看到幾隻有內部人質押的情況出現,不一定都是高質押,

其實現在資訊很透明,都可以查到這些人在哪天質押/解質的。

通常看到這個,我會先去對照一下質押日期是否算是股價的相對低點,

如果有的話,我是蠻暗自竊喜的,因為可能挖到寶,

因為通常出現在名單的都是基本面有連續出現成長的

尤其訂單很旺阿,營收連續大增,甚至還有擴廠計畫!

也許不是買到最低點,但能在相對低點遇到內部人(尤其是董監事)高質押,

基本上就可能有機會及高機率賺一筆錢。

不敢說會賺幾倍拉,但賺1-3成以上是蠻容易的,只要進場價位抓的好,

另外一個好處是低點好算,大概算個質押的價位,通常7折就是斷頭防線。

如果剛好又遇到突發利空,反而是個可以買到幾乎最低點的好機會!

(可參考此篇 1240茂生農經分析,如何在疫情之下抓到個股最低點附近進場)

從股市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今天最了解公司營運的不就是內部人(尤其是董監事)嗎?

配合公司營運已經連續成長幾個月或季了,

股價在相對低檔做質押!?

恩,聰明的你應該都不難理解後面可能的情況。

舉幾個我看到或是操作過的個股

世豐(2065)

當時因低檔有大質押,加上營運獲利大好,

個人是看好股價會過歷史高點62.19,所以在40以下努力建倉。

由上圖可以觀察到世豐營收在2018年開始一路大爆走時,

公司派也是開始質押,有趣的是前董事長在2018年大舉質押後,

2019年中就以年事高退休為由,請辭,改由岳父小孩繼任董事長,

而自己的小孩繼續擔任總經理。

而另個有趣的點是前董事長質押1900張在沒有記錄情況下就不見了,

持股原本應該有近4000張,大概質押1900有7-8成已賣出。

(大股東賣股或解質竟然都沒有申報紀錄?)。

目前剩下質押就是大股東世豐投資(主要負責人是總經理陳駿彥)。

雖然不知道前董事長家裡怎麼了,退休需要用的錢頗多,

然後股價近歷史高點又重新質押剩下近千張。

不過整個大家族估計持股還是有4成多,

且杜家沒有在質押,應該是還沒什麼營運或掏空風險。

所以從新的質押價位來看,也許未來解質前,

股價要在看到40以下斷頭防線有點難,

加上後續有擴廠,營運應該是會再哇哇叫,

也許未來股市又大修正了,可以有個逢低進場的基準點。

晶技(3042)

晶技這又是一檔內部人兼大股東神預測的例子,

不過晶技這檔老股我沒碰,從以前40上下就覺得他本益比有點高,

不過論產業競爭力來說,他在石英元件上確實步錯,

不過下次遇到這種好康的,我應該會勇敢配置些金錢上去。

果然近期也過了歷史新高!

茂生農經(1240)

茂生這檔應該還算是質押進行式中吧!?

(有興趣的可至此看 1240茂生農經分析)

目前還沒看到解質,不過之前有創新高了!

內部人整體持股也超過4成,公司也60年了,

特別的是這間目前的董事長是當兵前就從打工仔基層做起的,

公司的兩個創辦人退下來後,也沒有一定要家族的人擔任董事長,

而是有能力者居之,來主導策畫公司的發展

我覺得這點值得稱讚! (茂生農經董座吳清德 幕後做決策)

至於茂生後續是不是能像上面兩隻持續維持歷史高點附近,

進而更繼續成長,就有待時間驗證了!

結論

基本上公司派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才敢在營運開始起飛時(或起飛前),大舉質押

(然後私下加碼,此為本人純猜測幻想,不表示上述個股內部人士實際作為)。

所以在怎麼樣應該都不容易跌破7折斷頭防線,

所以當你有遇到這個好機會時,只要做好個股功課,就大膽下注吧!

當個主動投資人的一些經驗與眉角

雖然現在很多提倡要做被動投資人,儘量投資ETF,

複雜的選股等研究就交給專業的人,

也可以透過資金配置的方式,避免單一持股影響整題績效並降低風險。

績效可以趨近大盤表現等等的優點。

But….主動持股可以享受一些投資研究的過程與樂趣,並有機會超額報酬。

當然主動投資的重點在於選股,要選出表現會優於大盤的個股,

更重要的是避免踩到地雷股!!

基本上個人投資都是以挑選成長股並做中長期投資,

所以財務面來看,基本上會選一些產業未來幾年至少有雙位數成長空間的、

並且營收跟獲利(最好三率)也開始有實質成長的。

債務的話個人偏好負債比低(50%內,最好20%-30%)的。

不過這種標的通常不容易發現到,通常本益比都很高,

但有時候還是有些中小型冷門股會有機會找到,本益比還7-10左右,殖利率6-7%以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幾乎都是投資中小型冷門股的原因。

曾經大筆投資過,30元的利勤(4426)、30-70元的台光電(2383)、

50-80元的聯德-KY(4912)、50-60元的博大(8109)、30-40元的湯石(4972)、

70-90元的旭富(4119)、60-70元的美磊(3068)、90-120元的宜鼎(5289)、

70-90元的興勤(2428)、40-43元的世豐(2065)、40-60元的茂生(1240) 等等….

投資過的標的很多,當然有的買的不錯但不一定最後都賺很多,

找時間再一支支寫文章做紀錄分享。

上面列出的股票,當時投資時財務跟營運成長上,基本上都大致有符合上述所說,

不過賺錢機會考量外,還要首重安全性,

所以還要考量到董監持股(2成以上,4成以上最佳)、大戶持股400張(超過40%),

通常內部人會有轉投資公司當大股東,所以可以去經濟部商業司查詢大股東負責人。

神秘金字塔是個不錯的網站,如圖可以有圖形看出大戶持股、散戶人數趨勢。

籌碼是一個考量但不是絕對,不過可以試想,

一個公司的營運未來好不好高層最知道了,

如果自己都不願意高持股,你覺得身為小小小散戶還有信心可以長期投資嗎?

另外營運高層高持股,也可以降低發生掏空的機率,

畢竟持股多掏空自己的錢也沒什麼意義! 反而會更用心經營,細水長流。

最後通常我大量持股的,可以的話我會參加股東會,或實地考察產品

親眼看看營運高層的樣子,講話內容是不是實在誠懇,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當股東,買公司就是挑經營者。

另外股東會可以問一些營運上的問題,不管是檯面上問或會後私下詢問,

也可以遇到一些專業投資先進,可以學習別人怎麼問跟看問題,甚至有機會交流。

當然公司派通常也是會講得很好聽,所以事後從營運上成績驗證也是很重要,

如果常常講的跟表現的不同,那也是可以有所警覺,也許投資的公司不這麼正派。

目前有參加過 聯德-KY(4912)湯石(4972)、茂生(1240) 的股東會。

曾經也特地去故宮南院看看湯石的照明成果(雖然也看不懂啦XD)。

最後附上近期去大潤發考察與買入茂生的洗選蛋。

最後如 彼得林區 所說 「在生活觀察中挖掘出價值被低估,或尚未反應出真正價值的好股票,並持續追蹤、預測未來成長的原因與趨緩時間」。

投資其實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好公司遇倒楣事-美國瘦肉精豬影響

近期總統蔡英文宣布,2021年1月起開放進口美國瘦肉精豬肉跟30個月齡以上美牛,

對此相關個股,大成(1210)、卜蜂(1215)、茂生農經(1240),

再宣布的隔天開盤後都出現了大跌的行情。

其實股票做久了,總是會遇上持有個股票出現利空消息,

既然遇上了,慌張是沒有用的,就好好分析是否中長期持股的營運會受影響。

政治主導的新聞講得很聳動,仔細查才知道原來美豬本來就進口了,

現在是瘦肉精豬進口,而台灣除了美豬外,目前也有其他國家的豬,

加拿大豬是目前最便宜也是進口量最多的。

而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毛豬平均拍賣價格約為每公斤65到75元,轉換成屠肉批發價格,約為每公斤100到110元,美萊豬肉平均為每公斤78元、不使用萊劑豬肉每公斤為78.9元,加拿大豬肉則為61.3元

但因為國人飲食偏好,較喜歡吃國產溫體豬肉,不喜歡冷凍豬肉,因此目前國產豬肉的市場占比約9成,進口豬肉占比約1成、大約為8萬公噸,其中主要來自加拿大約4.1%,西班牙則約1.5%、美國1.2%、丹麥0.9%。

講到這個,基本上想想我自己去買菜時,只要吃肉都是喜歡去市場買當日新鮮的肉品,

雖然美豬沒吃過,倒是在飯店吃過伊比利豬,老實說還真沒台灣豬好吃!

那想想美豬應該是更難吃了,基本上在一般鮮豬肉的料理應該很難會有影響。

(美國雞腿買過,超便宜但難吃,吃過一次後寧願去市場買貴一倍的雞腿)

那新聞在講的加工品拉,小吃店等等的會使用。

基本上從目前已進口的美豬跟加拿大豬價格看,

美國瘦肉精豬跟美國沒有瘦肉精的豬,價格沒差多少,

跟加拿大豬比又貴很多。

這樣看起來,其實就算開放,那我認為對目前的生態也改變不了太多,

唯一比較可能的事,也許民眾害怕少吃豬肉會影響整體豬肉銷量,

那不吃豬肉,應該也是會吃其他肉品或是蛋來多補充蛋白質吧?

回頭來看,大成、卜蜂、茂生農經,這三家也不是只有賣豬肉豬飼料,

也是有其他肉禽、其他的飼料,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個人覺得應該也沒太多影響。

倒是一些小豬農可能就很難生存,被併購或收攤吧。

加上目前台灣豬肉已經開始外銷了。

豬肉外銷再添菲國 11月出貨/已打進香港、模里西斯市場 固定每週出口澳門10公噸

政府也推出百億基金來輔導豬農升級與轉型,

個人覺得剛好這次可以趁機汰弱留強,

把不好的豬農淘汰,讓好的豬農更大力地發產外銷。

基本上這次政策比較偏向提升台灣貿易的條件,

畢竟你想要出口,勢必也應該開放進口,

對這三家公司來說,其實還有洗選蛋(飼料新的出口海)這個大戰場,

另外還有廚餘養豬轉成飼料養豬。

綜合上述三個成長的動能

  1. 豬肉出口
  2. 洗選蛋
  3. 廚餘養豬 -> 飼料養豬

應該還是可以抵銷美國瘦肉精豬的衝擊,甚至可以讓營運在上一層樓。

好公司遇倒楣事的時候,往往是事後看起的來一個好進場或加碼機會!

個股分析-投資筆記- 1240 茂生農經

前言

此檔股票從2019-5月季報公布後開始連續幾次出現在我的選股系統裡。

起初覺得名子很奇特,以前又很少研究飼料畜牧相關的公司,例如卜蜂、大成,

所以不太感興趣,直到8月季報公布後又出現在我的系統裡,

稍微研究一下,感覺是值得投資的公司,

加上那陣子很多再講2020年中豬肉可望解禁出口,覺得也有題材性,

就開始研究與布局,好笑的是8/29小買一張53後,隔天就漲停了,

因為開始爆量跟本益比15 (推估賺4元),

在9/2創波段高點62那天,跌破60就小賺出場。


因為營收一直持續大幅度年增,之後就一直在我的觀察名單,

看看能不能在50以下大量建倉。

直到今年(2020) 武漢肺炎疫情開始,過完年後先忍受一陣恐慌,

等待大盤反彈到季線的時候,開始大量出場手中的持股(幾乎都電子類),

因為不知道疫情會影響多久,所以開始看往保守的內需相關,

而茂生因為營收看似不被疫情影響繼續大增,而價位也開始跌到50左右,

開始研究他的安全性跟成長空間。

  1. 非洲豬瘟 : 廚餘飼養 -> 飼料飼養
  2. 雞蛋沙門氏菌 : 散蛋 -> 全面洗選蛋
  3. 豬肉出口

基本上 1,2項是政府開始推動的政策,所以趨勢是很明確,

而茂生從2019財報上看確實飼料大增不少,

蛋品的話因為2019年底有收購弘新蛋品,

又與之合資成立茂生食品,專門處理蛋品業務,

因為蛋品公司原本一年約有3-4億的營收,個人推估2020營收大增是輕輕鬆鬆,

但獲利是有待觀察(這也是今年股東會的時候董事長很老實的回答)。

肉品的話茂生也是有在加強合作,也可從財報上看到養殖也是大幅提升,

基本上蛋品跟養殖的營收比重能大幅提高,對茂生來說是很好的,

一來蛋品跟養殖可以提高飼料的推廣使用增加市占率,

二來因為飼料很容易受原物料價格還有匯率波動影響,

所以提升其他種類的營收占比,也可以減低這方面波動的影響。

基於上述分析,3月的當下我是毅然決然大幅度的換股,

並控制進場的資金比例,另外根據一些經驗與推敲,大概有抓到茂生低點,

基本上應該不能低於37-38太久,理由是內部人有質押約在53-55

因為正常來說跌破7成要補錢,相信老闆應該也不想跌超過,

果然低點37.3只有收盤一天就沒有了,雖然有判斷到低點,

不過當時不知道疫情會多恐慌,基於保護資金風險控管的前提下,

然後也是預判會有第二隻腳,所以從53-38分批買進大概只有5成,

然後市場開始止穩快速回升時,從三月底再從42買回52,約買了2成

(因為聯準會快速降息與擴大寬鬆,又要大印鈔了),

雖然現在很多電子股跌很多後又大漲,這次操作看起來獲利就沒這麼漂亮了,

但自己還是給自己打了蠻高的分數,畢竟當時虧損最大只來到資金的-10%內,

總資金獲利最大確有4-5成,風險報酬比來看也算不錯,穩中求勝。

回到近期公布的Q2財報,其實EPS 0.9差強人意,

之前創新高71.5的那段追高的人,籌碼看起來也是很多停損出場,

加上一些獲利了結的,基本上茂生看起來短期難在有大表現,

不過從Q2財報上細看,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亮點,

公司還是很努力在讓飼料以外的業務大幅度成長,

可以看到養殖部分表現得很不錯,營收跟獲利都大幅度成長。

再看看肉禽的養殖與銷售數量也是大幅度提高,

再來看看Q2財報,主要是增加營業費用1100萬跟所得稅約600萬,

加起來約1700萬,大概也吃了0.5元的獲利,

跟我本來預計Q2有1.3-1.5也差不多,

所得稅大概都一季多一季少的,

營業費用的話我覺得可能再初期蛋品推廣(打入賣場跟知名大學),

養殖數量增加下,連帶增加管理成本,

這些初期大量擴張新業務需要投入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或許後續等蛋品量產,養殖成長帶來的額外效應,可以再讓茂生獲利上層樓。

另外我覺得蛋品目前一年可能為茂生帶來4-10億的營收,

如果只是帶來蛋品事業的虧損,

我覺得老闆是不可能要砸幾億(超過一年獲利) 去投入的,

何況我個人自己從時間點推敲,

質押的股票是拿來自己也投入到茂生食品的,

茂生食品成立時是9000萬,目前資本額2億多

如果我推敲對的話,基本上對公司成長要有信心能支持股價,

才能大量質押股票,然後對蛋品事業有信心,才敢再砸自己的錢進去。

另外根據同業卜蜂、大成來看,也是再打這片洗選蛋品市場,

大成還跟日本昭和 合資來打這塊,

蛋品市場一年有500億,每年台灣要吃掉70億顆蛋,

目前洗選蛋市場約2-3成,基本上茂生也不用吃到多大的市佔,

10億來說,也只不過市場的2%,但茂生相對另外兩家大廠來說,

營收小而美是他的優勢,2019年營收18億,

如果光蛋品10億能吃下來,營收這幾年的成長就很高了,

剩下只是看蛋品能不能帶來獲利。

然後第三季原本是傳統的原物料旺季,

今年反倒因為疫情,讓原物料目前還算底部,

個人估計第三季獲利也差不多有1-1.3(如果所得稅第三季會比較少,

加上第三季有固定轉投資的股利入帳),

其實這樣看來茂生是很有機會每年穩定4元並成長的。

以這產業本益比大多15-20來看,目前股價修正到58附近也是合理。

以長期投資來說,算是兼具點穩定,不容易受貿易戰疫情影響,

又帶點成長與題材想像 (豬瘟、洗選蛋、豬肉出口)。

PS: 其實71.5新高那天是有想過要出場的,畢竟一開始目標價是創新高然後70,

不過當天帶小孩去賣場放電跟買東西,另外又想等Q2季報出來,

繼續中長期投資等80-100看看,沒想到就變成股價又回來不少,

不過成本也算低,就繼續逢低慢慢加碼,如上面亮點所說,

股市到後面其實都是再打心裡戰,

個人還是覺得茂生的蛋品事業不是就這樣而已,

增加大量的營收,然後小幅度虧損!?

就靜待後續的發展吧!

借錢投資好嗎?

大部分人在聽到 “借錢" 兩個字都會極度排斥,

如果再問他說有沒有或想 “投資股票"

如果不是這幾年股市很牛,大概多半回應都是,

有小玩一點啦,不然就是我沒偏財運,那個都炒作賭博。

然後把 “借錢" + “投資股票" 兩個合在一起講,大概得到的答案是,

風險太高了吧! 做人不要太貪心!

投資哪有穩賺的? 小心害死自己喔….等等的。

然後很奇特的是,買自住或投資房子的時候,就覺得貸款買房很正常了。

也許很多人覺得房地產是個看的到的實體,股票是虛擬看不見的東西。

但很奇怪,股票不就是買進企業的股份嗎?

企業沒有辦公大樓? 廠房設備? 店面…等營運資產嗎?

當然可以了解,上一輩的背景是在高利率10% + 資訊不透明本夢比的股市,

長輩們自然會傳給下一代說 借錢不好要趕緊還,股市都是妖魔鬼怪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如果要考量借錢投資,大多是往房地產,不然就創業,

會覺得摸得到、看的到的就安穩。

但就我來看這反而風險更高,一來房地產是不動產,而且槓桿是5倍,

房地產現階段來說都是賺價差會比較快,現在進場包租公大概都是盤子

(這部分以後再來根據自身經驗寫一篇)

創業的話更不用說了,現在新創公司存活率很低,

內新創公司創業1年內倒閉機率高達90%,而存活下來的10%,

又有90%會在5年內倒閉,也就是5年內存活率僅有1%。

(這部分也許日後也可以寫個一篇很廢的創業經驗)。

所以股市其實是很好的地方讓貧民百姓可以從兼職的部分開始自己的事業的,

如果練好一些功夫,配合適度的槓桿,是真有機會在10-20年間達到財務自由。

附上一張我製作自己與老婆的股票投資財報,僅公開一些參考資訊。

沒什麼特別厲害的績效,大多中長期投資,很少在短線操作。

2010~2013大多都還是寫程式交易策略,小資金投機做期貨為主,

2010~2011年有投機做一檔股票1538正峰新,

從50連續跌停關廁所到17-18停損出場,

賠了百萬有吧? 當時也沒特別做什麼紀錄,

也不敢做紀錄,這部分就沒收在財報裡面。

當時剩下的錢為了讓自己不要在手癢,直接找一個房子買了出租,

強迫自己重新修煉幾年再來,房子應該穩定的可以賺回當時賠的錢。

(也許之後寫一篇大賠錢的修練與應變,有興趣的可以先去PTT看我以前的回文

爸爸亂買股票請幫忙整理

掰了宏達電(印象事主是現在網紅張摸摸 ) )

在閉關這兩年有花錢上了一些財報入門課,然後反省投資的方式,

加上在書架偶然有翻一下 黃國華 寫的 “交易員的靈魂"

印象他有很簡單的把一個營收成長公司列出來,

就檢視自己曾經買過存股的聚陽60幾買的,(因閉關強迫出清股票換房產),

開始研究為什麼這公司60幾漲到300,簡單來說就是公司開始成長。

2014年底就開始,發現利率開始走低,信貸從3.65趴開始借到目前2.37%,

運氣不錯,遇到降息三次,中間也有透過轉貸降息。

記得當時大盤7000多吧,發現很多穩定成長的冷門股還不錯,

殖利率6-7%以上,賺了一年覺得此法可行,也對自己選股有一點信心,

運氣也不錯,房產幾年後又增值,就又去把房產增貸出來,

來擴大我所謂的低風險套利動作,

其實加上房產貸款最大應該有負債800萬左右未還款,

一個月加起來也要55k多的貸款要繳,

不過因為大額是房貸長債+加小額信貸短債,

加上有租金+基本股利支付,算是月付不至於過重,

可以說是把兩個人能開的槓桿開到極致,

但也可以看到,其實基本上都是投資固定現金收益可以養我的債務,來累積資產,

當然因為跟老婆都是算蠻節儉的,

工作也還算穩定合計年收也大概80-90慢慢往上爬,

但也沒爬多高大概頂峰就130左右幾年,就開始走下坡,

到開始有小孩後就剩下我一個約80。

2019現金實在嘎不過來,養小孩燒錢啊!!

加上房產收租效應不如股票(租金緩慢增加,繳房貸持續投入資金),

索性把投資的房產賣掉(賣房子淨利是7年出租淨利的兩倍…..),

換取一些現金度日,並增加一些再投資本金。

總結

就我自己的例子來看,是慶幸我自己能很早並投入很多心力在財務管理這塊,

也很慶幸另一半從交往的時候,就這麼相信我,雖然中間賠掉不少…..

其實投資真的要趁越年輕越好,越年輕你的本金也不多,

也能承受大虧損,還有機會靠工作重新累積。

而且真的不能在這經營下去,趁早醒悟也很好,至少不要老了拿養老金來賠。

所以我在職涯的最後幾年,常常有遇到年輕的同事,如果對投資有興趣的,

也是常常不吝嗇分享這經驗給他們,跟他們說要練好投資的功夫,

好好工作累積資產,然後善用工作收入給你的信用條件,

在適當的時機開槓桿大增財富,以提早成功財務自由。

其實財報看得多,也可以發現很多公司都是會借貸提高獲利的,

尤其現在低利率大印鈔時代,慢慢的存錢更追不上資產膨脹的速度,

很簡單一個觀念,如果借貸一百萬,一年利息只要1-3萬,請問為什麼不敢借貸呢?

一百萬以房貸20年來說,一個月繳5千,

信貸7年大概一個月繳1萬左右,

試問自己一百萬要存多久?

如果現下真有個不錯的投資機會,

你覺得馬上有一百萬可以投資,跟再等個2-3年或3-5年存夠了再來,

誰的機會與風險會更好?

一百萬如果找個5%殖利率的股票來放,一年拿5萬,

然後一年繳12萬貸款,實際上一年只要付出7萬而已,

但是七年後有至少100萬的資產每年幫你淨賺5萬不好嗎?

當然相信的不多,但也沒關係,總是會有少部分的人會相信並願意實作的,

觀念是留給願意學習的人吸收,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2020/06/30 職涯畢業

結束也是創造另一個開始,
終點即為我們開始的地方。
--英國詩人 艾略特

15年前休學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夢想某天走出想要的生活。

15年後一樣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開始挑戰夢想中的人生。

結果如何不知道,但如同李恕權說的:
想像五年後的你,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實踐。

從2坪小雅房 加 滿地小強的公廁,到簡單舒適溫馨的景觀大三房。
從1人做夢,到多1個人不離不棄陪做夢,到3人成家。

人因夢想而偉大,期許成就更好的自己。

投資與投機的差別

前陣子生技很夯,去銀行弄戶頭不免被推銷一下,
問問有沒有投資,
得知是做股票,不免被虧做生技賺很多吼?
今年股市大漲很賺吼?
結果我回答沒有做生技,做穩定的平平穩穩。

其實今年股市大漲會賺就大概兩種人
第一種買對股票,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第二種過年完反彈停損殺出,大跌一波段後開始向下回補,落底起漲又繼續向上加碼。

過去10幾年我大概都第一種人,
今年不知道為啥轉念改嘗試第二種,
雖然目前來說獲利效果沒差太多,
但是風險就差多了
一個會承擔3-5成多的資產減損壓力,
另一個則為5-10趴,
而且如果沒像這次這麼快上來,
一個有錢撿便宜,一個損失擴大,
心境上也差很多

回到把股票當賺快錢投機賭博這件事,
通常習慣這件事情的人,金額就不敢放大,
因為栽一次就大概傾家盪產,睡不安穩。
而且賺完這次下次又很難有,
試想哪有每次都有短期賺幾倍幾十倍的
就算中獎幾次,基本上也很難達到財務自由,
只能是個股市投機王

其實如果能長期穩定的賺法,不管賺多賺少,
基本上只要對標的足夠了解,只要能把金額放大,
自然能投機一點的增加報酬,卻又不用承受巨大風險,
試想很多公司不也增加負債提升獲利嗎?
甚至郭台銘自己都低檔質押持股,
大買自家股票,無本大賺

所以低利環境下為什麼資產都一直漲,也是這個道理,
有錢人只要能開槓桿的應該都是開好開滿,找個合理報酬的放著套利就好,這也是為什麼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因為人家投資,你在投機,就這個一念之差而已。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